分娩期妇女的护理考试要点与练习题

1年前 2206次浏览 分娩期

分娩指的是妊娠满28周及以后,胎儿及其附属物由母体产道娩出的过程。

影响分娩的因素

影响分娩的因素


产力是指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宫缩);腹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压);肛提肌收缩力

子宫收缩力

子宫收缩力是临产后的主要动力。具有三个特点: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缩复作用

节律性:宫缩具有节律性是临产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称性:正常宫缩每次开始于左右两侧宫角,以微波形式迅速向子宫底部集中,然后再向子宫下段扩散,引起协调一致的宫缩。

极性:子宫底部收缩力最强、最持久,向下则逐渐减弱、变短,子宫底部收缩力的强度几乎是子宫下段的2倍,此为子宫收缩力的极性。

缩复作用:每次宫缩时,子宫肌纤维缩短变宽,宫缩后肌纤维虽又重新松弛,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长度,经过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此现象称为缩复作用。

腹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压)

腹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主要辅助力量。

肛提肌收缩力

肛提肌收缩力的作用主要为内旋转及仰伸;协助胎盘娩出。

产道

产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

骨产道即:骨盆。

骨盆轴和产轴:为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称为骨盆轴。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完成分娩机制。

骨盆倾斜度:当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称为骨盆倾斜度。一般为60°,若骨盆倾斜度过大,影响胎头衔接和娩出。

软产道

子宫下段的形成

子宫下段由非孕期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伸展形成。临产后子宫下段拉长达7~10cm,肌壁变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

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的肌层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被牵拉而伸展变薄,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肉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形成一环状隆起处,称为生理缩复环。

子宫颈的变化

1、宫颈管消失:初产妇宫颈管先消失,宫口后扩张;经产妇宫颈管消失与宫口扩张同时进行。

2、宫颈口扩张:胎膜多在宫口近开全时自然破裂。随着产程的进展,子宫口扩大至10cm,足月的胎头方能通过。

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临产后,阴道黏膜皱襞展平使腔道加宽。使5cm厚的会阴体变成2~4mm,以利胎儿娩出。分娩时如保护会阴不当,容易造成裂伤。

胎儿

胎儿能否顺利通过产道,还取决于胎儿大小、胎位和有无畸形。

精神心理因素

在分娩过程中精神心理状态可以明显影响产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部下降受阻,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促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因此,除产妇在产前门诊接受健康宣教外,更应在分娩过程中,做好入院评估,提供必要的护理支持,讲解分娩知识,使产妇以最佳的精神心理状态顺利度过分娩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