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婴幼儿用药

婴幼儿用药的特点

1、药物的概念

药物是防治疾病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既有防治疾病的有利作用,又可对人体产生许多有害作用,甚至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原因。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必须了解该药物的性能、作用、原理、吸收、代谢及排泄等,对其适应证及禁忌证更应严格掌握。由于婴幼儿解剖、生理特点随其年龄增长而有差异,故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所以,婴幼儿用药在药物选择、剂量、给药途径、问隔时间等方面,均应综合考虑机体特点,如肝的解毒功能、肾的排泄功能等。

2、药物对不同月龄婴幼儿的影响

许多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体内。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取决于孕妇所用药物的性质、剂量及疗程,并与胎龄有关。例如,患有癫痫疾病的孕妇服用抗癫痫药物苯妥英纳可引起胎儿颅面、肢体及心脏等畸形;雄激素、黄体酮及己烯雌酚等可致胎儿性发育异常;孕妇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可致胎儿耳聋、肾损害等。

新生儿肝脏族系统发育不成熟,影响了药物的代谢功能。例如,氨霉素的使用剂量不当,除引起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外,还可引起急性中毒(灰婴综合征),后果严重。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功能差,药物排泄缓慢,故某些由肾排泄的药物如氨基糖甙类、地高辛等,应注意用量。此外,新生儿尚可受到临产孕妇及乳母所用药物的影响,如孕妇临产时用吗啡、哌替啶等镇痛剂,可致新生儿呼吸中枢抑制;阿托品、苯巴比妥、水杨酸盐等药物可经母乳影响婴儿,须慎用。

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阿片类药物特别敏感,易致呼吸中枢抑制,应禁用阿片类药物。氨茶碱可引起过度兴奋,应慎用。婴幼儿对镇静药耐受量较大,如应用巴比妥类药物时,用量按体重计算较成人为大。


婴幼儿药物的选择

1、抗生素

婴幼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常用抗生素控制细菌感染。在使用中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用药指征,更要重视其毒副作用。例如,氯霉素可抑制造血功能,链霉素具有肾毒性及对听神经的损害等。长时间滥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菌群失衡,使体内微生态紊乱,引起真菌感染。因此,应按医嘱正确选择使用抗生素,保证剂量及疗程,不滥用抗生素。


2、退热药

发热为婴幼儿常见症状,一般使用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热,剂量不宜过大,可反复使用。对婴儿多采用物理降温及多饮水等措施退热,不宜过早过多地服用退热药物。婴儿不宜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发生Reye综合征

3、镇静止惊药

在婴幼儿高热、烦躁、剧咳等情况下可按医嘱给予镇静药。发生惊厥时可用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等镇静止惊药,能使婴幼儿安静休息,解除惊厥。

4、镇咳止喘药

婴幼儿一般不用镇咳药,多用祛痰药口服或雾化吸入,使分泌物稀释、易于咳出。对哮喘婴幼儿目前提倡局部吸入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必要时也可用茶碱类,但该药可引起精神兴奋,新生儿、小婴儿慎用。

5、止泻药与泻药

对腹泻婴幼儿一般不主张用止泻药,因止泻药会减少肠蠕动,使肠道内毒素无法排出,可按医制使用保护肠黏膜的药物,或加用含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的制剂以调节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婴幼儿便秘一般不用泻药,多采用调整饮食方法(如增加蔬菜)松较大便或使用开塞露外用通便。

6、肾上腺皮质激表

该类药物常与抗生素合用,用于急性产重感染,或用于过敏性疾病和哮喘发作等。水痘患儿禁用激素。


婴幼儿常用口服药物用法

育婴员给婴幼儿喂药时态度要温和、亲切。

喂糖浆药前先摇匀药液,根据医嘱,看清药瓶或量杯上的刻度,倒出需用药量;若是药片则先将药片研碎,将其溶解于温开水或糖水中。

0~1岁婴儿的药物常是液体的,需用小勺或滴管喂。使用小勺时,把婴儿先放在膝上,药液倒在小勺里,将盛有药液的小勺放入婴儿口中,用勺底压住舌面,慢慢抬起勺子柄,使药物流入口中,待其咽下药液后再撤出勺子。若药味较苦,可喂适量糖水。

使用滴管时,把婴儿抱在时弯中,使其头部微抬高。用滴管吸取药液,将滴管放入婴儿口中,轻轻挤压橡皮囊使药液流入婴儿口中。

13岁婴幼儿喂服药片时,可用小勺将药片捣碎,加糖水喂服。

严格遵照医生要求的药量和问隔期喂药,以保持血液中的药物有效浓度。

关键字:婴幼儿用药的特点、药物对不同月龄婴幼儿的影响、婴幼儿药物的选择
暂无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