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童谣唱游

童谣唱游的定义

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大体说来,“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童谣,甚至于没有文字的族群都有童谣。传统童谣属于民间文学之一,包含在民谣中。基本上童谣没有很明确的范畴和界限,凡是民谣中适合婴幼儿听与唱的都可以归类为童谣。童谣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二是有趣、好玩,婴幼儿感兴趣。

我国童谣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经过一代又代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润色加工,已经形成了十几种倍受婴幼儿喜爱的特殊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拗口令、颠倒歌、字头歌和谜语歌。

唱游是游戏化的音乐活动,通常也叫音乐游戏,具有游戏和类似游戏的特征。婴幼儿在聆听音乐与歌曲、唱说童谣、在音乐陪伴下做各种有的律性的肢体活动等各类活动中接触、感受、理解,甚至以音乐形式来自我表达。在这样的充满音乐元素的活动中,婴幼儿能把这些“音乐”和家人联系起来,或者把它作为一种美好、舒服的体验。适合3岁以内婴幼儿的唱游活动是特别强调趣味性的一种音乐活动形式,其类型一般包括律动、音乐游戏等。由于婴幼儿的天性就是玩,所以不难想象,唱游是婴幼儿活动中的充满欢笑、荡漾童音、舒展肢体、自我表现的快乐时间。

童谣唱游的方式

(1)念唱童谣

常为婴幼儿念童谣对婴幼儿来说有很多益处,可以刺激婴幼儿听觉,促进其发出声音:婴幼儿从发出声音逐渐到运用自己的声音模仿发出童谣的旋律;婴幼儿在听、说童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练习发音、咬字、口腔形态,以及自己对声音的敏感度和控制力。

(2)欣赏音乐

在觉醒时、哄睡时、哺喂时、亲子游戏时可播放适宜的音乐,在每日的同一个时间固化这个习惯,反复放婴幼儿熟悉的音乐。这样做有利于调节婴幼儿情绪,帮助婴幼儿放松或安静;逐渐到婴幼儿能主动聆听与感受音乐的情绪。

(3)律动唱游

边吟唱歌曲或童谣,并做与节奏、曲词意有关的肢体动作,有助于婴幼儿肢体的延展、进行声音与动作的模仿、训练想象力、亦可消耗精力。在婴幼儿2岁左右,伴随音乐、歌曲的游戏不仅给婴幼儿增加活动情趣,还可让婴幼儿逐渐理解游戏规则。

(4)敲敲打打

从聆听自然界的声音,到婴幼儿可以自己敲击物品发出声音,再到给婴幼儿鼓、鼓槌或铃等乐器让婴幼儿敲击。敲敲打打有助于发展婴幼儿的节奏感,并提高对乐器的认识、熟悉度;婴幼儿在乐器玩奏过程中容易获得动作体验的成功感。

童谣唱游活动发展与支持

1、0~3个月

在此阶段,婴幼儿能对声音做出反应,寻找声源;能从各种声音中辨听,并喜欢听人的话音:能发出34个音调;配合对话者的音调变化进行“语音交流”;喜欢聆听乐曲和歌声;喜欢高音频语音。依据婴幼儿音乐感受的发展需求,整合此阶段婴幼儿被动感知的特性以及安全感、情感交流的需要,应多给婴幼儿听以下几类“音乐”。

(1)伴随生活活动的“父母语”

“父母语”是父母和婴幼儿间的一种独特的语表交流方式。声调高、语速慢、多反复、抑扬顿挫是“父母语”共有的特征。婴幼儿觉醒时、喂哺前、哄睡时...带养人富有节奏的、充满亲情的引逗和婴幼儿的喃喃交流:“宝一宝一乖!宝一宝一乖!我的一宝一宝,最一最一乖!”。“父母语”对于婴幼儿来说如同美妙的音乐。

(2)伴随生活活动的音乐、童谣

哄婴幼儿睡觉、为婴幼儿洗澡或更换衣服时,选择《摇篮曲》等音乐或童谣作为共享音乐,随着音乐节奏轻拍婴幼儿或点压、拍、按摩婴幼儿的肌肤,或帮助婴幼儿活动上肢和小腿。

(3)自然界的声音

在房间里挂一个能发出清脆悦耳声音的风铃,或轻摇拨浪鼓,让婴幼儿觉醒时聆听、寻找声源;录放自然界的刮风声、雷雨声及雨滴声、流水声。


2、4~6个月

在此阶段,婴幼儿开始对音乐做出积极反应(而在此之前婴儿还只是个被动的听众);对音乐源表现得既兴奋又惊讶;开始对韵律和音调做出反应;能够分辨出相差只有半个音级的音调;对音乐表现出肢体反应,常随旋律而摇摆或跳动;和着音乐的旋律发出呀呀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童谣唱游活动。

(1)伴随生活活动的“父母语”、童谣和音乐

延续前几个月的做法,婴儿喜欢重复的感受;将解释性语言编入童谣中,不仅帮助婴幼儿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在有节奏地吟唱中增添情趣。如给婴儿换尿布时,边轻轻操作边吟唱。

(2)聆听各位家人的声音、各种自然界的声音

以家人的声音以及柔和、动听的拨浪鼓或摇铃有节奏地逗引婴儿听、寻找声源;也可以将小鼓、摇铃交到婴幼儿手里,让他把玩出声响;婴幼儿醒着的时间增多了,继续播放给婴幼儿听自然界的刮风声、雷雨声及雨滴声、流水声;各种昆虫、乌类、家禽发出的鸣叫声;可抱进厨房听听锅碗瓢盆的轻轻敲击声、洗菜切菜的声响;播放外出的家人的声音,婴幼儿聆听时,带养人可和婴幼儿交流,如:“听,这是爸爸在说话!爸爸在上班,爸爸想宝宝。”


3、79个月

在此阶段,婴幼儿在音乐旋律发生变化时会晃动脑袋;能辨别旋律中细微的节变化;开始发出的呀呀声,虽然不连贯,但已具备了音乐的最基本要素一开始节奏地胡言乱语”了。7~9个月婴幼儿正是通过运动来感知身边世界的,敲打、扔西是婴幼儿运动感知的一种行为表现。此时婴幼儿手指抓抓捏捏的精细活动也增多了此时,可以结合这时期婴幼儿音乐感受力增强的特点,用音乐陪婴幼儿一起游戏。

(1)伴随动作及认知发展的童谣唱游

比如,念唱“点点虫虫飞”时,轻握婴幼儿双手食指,随吟念的节奏点碰,最后把两手打开。不难看出,这个快乐的互动小游戏同时也是一个锻炼婴幼儿的视觉追踪的小游戏。

(2)提供小鼓等材料,让婴幼儿敲敲打打

不仅可以给婴幼儿提供小鼓,还可以提供安全的瓶瓶罐罐,让婴幼儿敲敲打打,既满足婴幼儿动作感知的需求,又可获得辨析声音的听觉刺激。育婴员可以在旁播放适宜的音乐,伴随敲击富节奏感的声音,丰富婴幼儿的听觉。

(3)辨析强弱音的童谣节奏游戏

以“点点虫虫飞”为例,以同样的节奏,不一样强弱的声音来念,第一遍可以是常态的声音,第二遍轻一些,第三遍更轻,而且是一句比一句轻;敲鼓也可以这样玩,同样的节奏,一遍比一遍轻,直至完全消失。这样的游戏给婴幼儿带来“有-》没有-》有”的期待感,好像捉迷藏游戏一样充满趣味感。游戏的同时,也可增强婴幼儿听力注意。

(4)让婴幼儿倾听各种自然音并解释

比如,进入厨房时,让婴幼儿聆听切菜的节奏音;去公园玩,让婴幼儿聆听鸟叫声;走在街头,让婴幼儿聆听汽车鸣笛音..在这个过程中,给婴幼儿做些解释,如“听,鸟儿叫啦!”安静地聆听一会儿,继续解释:“鸟儿叫得真好听。”


4、10~12个月

在此阶段,婴幼儿能模仿音调并唱出自己的声调:开始说出比以前更复杂的“呀呀”歌曲;对喜欢的音乐表现出兴奋,而对不喜欢的音乐则表现出不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童遥唱游活动。

(1)亲子共玩有较强节奏感的膝上颤动游戏

育婴员坐在椅子或地板上,扶婴幼儿舒服地站或坐在自己的膝上,育婴员边哼唱旋律、童摇或播放音乐(即便是播放音乐,育婴员也要同时哼唱)边跟着节奏摇摆。这是每个婴幼儿都喜欢的游戏,不仅给婴幼儿带来家人的亲爱,听辨吟唱中的节奏和身体感受到的上上下颠动的节奏给婴幼儿带来丰富且和谐的感官刺激。

(2)伴随婴幼儿的指指认认唱说童谣

婴幼儿喜欢指指认认,对自己的身体、五官有较浓厚的兴趣。在和婴幼儿照镜子、玩指五官游戏时,可以唱说有关五官的童谣。“可爱的小五官”不仅给五官命名,还筒单解释了五官的功能。朗朗上口,韵脚整齐的童遥还便于婴幼儿再大一些时接说最后一两个字。

(3)多和婴幼儿玩各种“乐器”

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用可乐瓶装入豆豆为婴幼儿做能发出嘎嘎声响的“乐器”;也可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让婴幼儿摇摇,听听会发出什么声音;拿出多个装有不同体积水的耐敲击玻璃瓶子,让婴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每个孩子会发出不同的音高;摩擦不同材质的东西,如搓玻璃纸、纸袋、塑料袋;有条件时,育婴员可有节奏地敲打真正不同的乐器给婴幼儿听。

(4)鼓励婴幼儿尝试随着音乐做扭动、哼说发音

每天定时给婴幼儿播放音乐,反复聆听音乐对婴幼儿来说有熟识感。婴幼儿会自觉跟着音乐的节奏扭动身体或咿呀冒音,此时育婴员可以鼓励婴幼儿:“宝宝跳舞啦!真可爱!”鼓励会促使婴幼儿有意识地去唱和舞动。


5、13~18个月

在此阶段,婴幼儿的身体对音乐的刺激反应增强:表现积极、持续时间延长;开始显得对低频音更为敏感。“父母语”交流方式可逐步减少。婴幼儿早期对高音频敏感,因此“父母语”深得婴幼儿喜爱,但随着婴幼儿的听觉对低音频敏感起来,日常带养人和婴幼儿的交流可逐渐趋于常态和规范。这时期,育婴员可以常用充满节奏感、韵律感并体有旋律的三字童谣念说或吟唱陪婴幼儿游戏,并有意识地让婴幼儿接说或唱出最后一个字。

此阶段婴幼儿接收与输出信号的通道是单一的,动作的上下肢同步协调性也不够。

因此,不宜和婴幼儿玩需要全身协调活动的唱游。家长可和婴幼儿玩伴有头部、上肢如点头、拍手、招手、摆手等的童谣唱游,满足婴幼儿模仿动作的特别是手部动作,需要并激发其成功感。


6、19~24个月

在此阶段,婴幼儿动作与音乐逐渐相配——能在短时间内做到动作与音乐协调一致;把握音调的能力加强,开始能够更好地掌握音调标准;从重复单词到能唱较长(旋律筒单)的歌词短语;在没有音乐的伴身下,能无意识地哼唱较长的为自编歌曲。

(1)伴有踏步、停下等下肢动作的童谣唱游

童谣或歌曲中含有下肢动作的词义,婴幼儿可以在边听成人唱童谣边看示范的情况下进行下肢活动,当然,反复多次后,山姆思儿自己也会边唱边做。

(2)伴随语言、认知、模仿的童讴唱游

如“看我摸”,童遥应顺应婴幼儿爱模仿的特性、使用代词的兴趣,以认识人的身体部位、发展自我意识。家长和育婴员可以和婴幼儿边唱边游戏,加强彼此的感情和交流。

(3)玩辨听各种声音的游戏,一起敲敲鼓和小铃

听鼓、铃等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婴幼儿闭眼听三种声音,如小铃、小鼓及木鱼。敲击后、请婴幼儿说出声音的发出顺序。放有火车、汽车、轮船等声音的录音给婴幼儿听,让其听后说出有哪些交通工具发出叫声了,把这种交通工具找出来。和婴幼儿一起在音乐的伴奏下敲敲铃鼓、小铃等乐器,或敲击锅碗勺等器皿;请婴幼儿轻轻敲,重重敲,感受声音的变化。


7、2536个月

在此阶段,婴幼儿动作与音乐的协调能力逐渐提高,在边唱边做合乎歌曲内容的表情与简单动作方面有所发展,唱游是这个时期婴幼儿音乐表现的主要形式;婴幼儿客易掌握铃鼓和串铃的演奏方法,随乐能力有所发展,有时能做到“合拍”;初步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并开始产生初步的想象和联想。

(1)伴随音乐和童谣的各种全身协调性模仿活动

让婴幼儿做各种模仿动作,如打鼓、吹喇叭及学小兔跳、小鸟飞。婴幼儿会非常喜欢,边说边做,反复不已。如“我们大家一起来”。

(2)说唱更多的含有规则或认知的童谣

此时的婴幼儿记忆力增强,爱背童谣。唱念有规则的童话,不仅兴趣高,而且还能够丰富婴幼儿的认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吃果果”在吟唱中提醒婴幼儿学习分享。“娃娃长大了”则让婴幼儿感受成长的快乐。“七个阿姨来摘果”则让婴幼儿练习唱数。

(3)说、唱激发联想和想象的童谣

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2岁以上婴幼儿的假想能力进一步提升。而充满想象力的谣更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如“饼干圆圆”,可以和婴幼儿一边吃饼干一边说唱。

(4)伴随熟悉的音乐节奏玩打击乐器

玩听辨声音:敲打竹板(或积木代替)与鼓,敲打出快慢、长短不同的声音,以示不同的动作。让婴幼儿听一听,哪种声音像马儿在奔跑?哪种声音像大熊走来了?婴幼儿也敲敲。

玩打击伴奏:选取“如果高兴你就拍拍手”歌曲作为伴奏乐,给婴幼儿一只小铃在每个乐句末尾,先拍手伴奏然后拍击铃鼓伴奏。

(5)和家人共玩、强调配合的音乐游戏

父母亲每天下班时,可以在门口和婴幼儿玩“小兔子乖乖”的游戏。当父母亲用粗粗的声音唱时,婴幼儿判断这是大灰狼假扮,不可以开门:而用轻柔声音唱时,婴幼儿判断是爸爸或妈妈回来了,可以开门。亦可角色互换,在婴幼儿要进入父母卧室时边唱歌边玩这个游戏。


附:常用的亲子童遥

《点点虫虫飞》

点点虫虫飞,点点虫虫飞,飞没了。

《换尿布歌》

小腿儿,踢一踢。小肚子。挺一挺,小屁股,翘一翘。换一块,香布布,妈妈闻闻 香喷喷。

《可爱的小五官》

眼睛看妈妈,鼻子闻花,嘴巴吃瓜瓜,耳朵听夸夸....

《看我摸》

拍手掌,看我措。我不摸呀,你别摸。我摸耳朵,你也摸耳朵...

《我们大家一起来》

大黑熊,慢悠您,一起来,咚、咚、咚、咚

《小娃娃长大了》

裤权,短了。鞋子,小了。妈妈,笑了。娃娃,长了。

《吃果果》

排排坐,吃果果。宝宝一个,妈妈一个,爸爸睡着了,给他留一个...

《七个阿姨一起来》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阿提来摘果,七只篮子手中提。七种果子摆七样,苹果、桃儿、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饼干圆圆》

饼干圆圆,像个太阳。啊鸣一口,变成月亮。啊鸣一口,变成小船。小船哗哗,开进嘴巴

《小兔乖乖》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开开,宝宝要进来

关键字:婴幼儿童谣唱游,各年龄阶段童谣选择
暂无相关题目...